15年,足以改变甚至颠覆一个行业。
但这对于广汽本田而言,历经15年直到最近,它才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汽车公司——即使这家公司曾经创造过多么辉煌的历史,但没有自有发动机工厂始终被视为“残缺不全”。
5月28日,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特意选了“8”字尾的日期,在增城举行了广本第三工厂暨发动机工厂的动工仪式。第三工厂预计将在2015年初建成投产,初期产能12万辆,未来将扩大到24万辆。同步启动的发动机工厂的产能也将达到24万台。
这残缺而偏偏又是极其重要的一角终补上,张房有在致辞中用“一圆夙愿”来表达他的心情。
事实上,广本自有发动机工厂的建设,也是一次对“一个项目两个公司三个合作伙伴”这段历史的破局之举。如今,这段广州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最为奇特的一幕,随着广本的新创举在赋予它新的内涵之外,也有值得再重提的意义。
众所周知,广州本田(现已改为广汽本田)是在广州标致的废墟之上成立的,从一开始,无论是国家汽车主管部门抑或是本田公司都因为广州标致的彻底败北,而对广州是否还能发展新的汽车合资项目信心不足。
当时,由于本田和东风已在广东惠州建立了零部件工厂,本田希望东风也能够参与广州标致项目的重组。国家计委同意此本田的要求,并请来东风集团和广汽一起来合作该项目。
因为广汽和东风在剩余的50%股权(本田占股50%)中谁占大头的问题上,彼此难以协调,在国家计委的协调之下,最终将合资项目一分为二,形成了整车工厂和发动机工厂两部分,广汽和东风集团分别和本田以股权对等的形式合资,这就是本田广州合资项目中“一个项目两个公司三个合作伙伴”的由来。
那么广本创建自有发动机工厂之后,是否意味着可以逐渐取代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的供给?答案是否定的。
一位广汽集团人士表示,“在未来5年内,发动机配套仍由东本发动机作为主导,广本自有发动机工厂投产之后,暂定只生产小排量发动机。”
“即使未来,广本的发动机工厂产能进一步扩充,也不会取代东本发动机的配套,至少会保证东本每年36万辆的采购量。”上述人士进一步补充说。据他透露,这些“补充条款”在广本发动机工厂动工之前,已和东风集团、本田方达成共识。
“广本的发动机工厂是作为第三工厂配套而建的,而第三工厂主要以生产小型车为主。”姚一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委婉承认发动机工厂的配套分工。
换句话说,投产之后的广本发动机工厂是以生产小型车的配套发动机为主,“主要生产A级(包括A级)以下的车型发动机,1.8L排量以上的发动机(不包括1.8L),还是由东本发动机公司生产。”一位广本人士也坦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