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李方彪 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尤其是在汽车制造业,从事设备维护保养工作长达20多年;对铸造、冲压、机加设备的设备维护现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本文结合作者几十年对设备工作的感受,对未来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如何适应“新常态”,所做的一点启发性探索。文中的可能存在不妥、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作者的目的仅限于为了开启设备维护保养的改革探索,提供的思路之一。2016年7月7日,于重庆。
引言: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在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未来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的“新常态”概念。这为我们从事设备维护保养的工作提供了新机遇。本文主要探讨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如何去适应从计划经济条件为主,向以市场为主体的转变,如何进行制度创新,改造这一为制造业服务的服务业,为制造业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标上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正是我们设备维护保养从业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挑战,也正是我们作出更大贡献的机遇。
第一部分:设备维护保养的历史回顾
1987年7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该条例于当日生效。当时,我国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用于设备日常保养和维修费、备件费用计入成本;设备大修及改造所需费用,从企业提取的大修费中支取;设备改造费用从折旧费中支取。凡使用大修基金和折旧费的使用需编入企业年度计划,该计划报企业主管部门备案;涉及设备改造项目还需要主管部门审批和验收。所以该条例规定,企业是设备管理的主体。但同时也提出了“国家鼓励设备管理和检修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协作”。
1989年以后,价格双轨制的退出,伴随着市场经济成分逐步加大,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有制企业、国有企业的转制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全民所有制企业逐步减少。
在这样的条件下,该设备管理条例的适用范围也逐步减小;尤其是对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有制企业根本就不适用。到目前为止,国家虽对该条例进行了修订,但一直未予发布。究其原因,从十八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家还是希望,通过以市场为主体方式;实现对设备维护、保养、改造、管理的方式;一改以往以行政条例的方式,让市场自己去创新,创造出符合“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管理方式。
第二部分:当前设备维护保养、管理现状
目前制造业,所制造的产品,都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由企业自行销售,企业自负盈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最关注的是利润和其自身的生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每一个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市场份额下降,于是乎以增加产能、增加品种、扩展地盘,成为企业
二的选择。伴随而来的是,要求制造商品的设备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要求设备运转的更快、更省;伴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要求的设备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何主动适应制造业的要求,做好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工作的课题,一直是我们探索的目标。
小型和微型制造业企业,很早就开始采用,聘用符合自身企业设备要求的设备维护人员,对设备开展维护工作。现在有一些中型甚至大型制造业企业,开始与一些设备维护保养专业公司,以签约外包方式,参与开展对设备的保养工作。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希望,能将自己的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工作,交给专业的设备维护保养公司去实施。
第三部分:制造业自行对设备开展维护保养工作所遇到的困惑
对于任何一个制造业者,他们都非常珍惜,用于制造企业产品的设备,中、大型企业尤其如此。那么他们为什么愿意将自己的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不自己做,而是希望交给专业的设备维护保养公司去做呢?他们遇到的困惑在哪里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介绍一下,设备维护保养的特点。
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主要分为设备保养、设备维护、突发故障排除、设备适应性改造、以及对应的管理工作。
1、设备保养工作,主要分为日常点检、定期点检、年度点检、润滑剂添加及更换、定期对设备开展以5S为中心的TPM(全员参与的计划性保养)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设备运行在规定的环境和条件要求下;及时发现设备的不良现象及状况。
日常点检:日常点检一般由设备操作者实施,要求设备操作者,在每日设备开始运行前,对设备运行条件是否满足进行检查,在设备运行中有无异常情况。
定期点检: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周检,一般由设备操作者负责实施的点检;另一部分是月检、季检、半年检,一般由设备维修人员进行点检。
年度点检: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设备操作者负责实施的点检;另一部分是由质检部门或者设备制造者实施的点检。
润滑剂添加及更换:润滑剂添加,一般是操作者在日常点检,发现润滑剂不足时,由操作者对其添加,也有定期添加的情况;润滑剂的更换,一般按照计划,定期对检测,发现润滑剂不满足要求时,对其进行更换。
定期对设备开展以5S为中心的TPM(全员参与的计划性保养)活动:主要目的是要求操作者参与到设备保养中来,培养操作者应爱护设备义务、发现设备出现异常的能力;是深度保证设备运行条件持续、稳定地维持在良好状态的必要手段和方法。也是保证设备正常、稳定运行的最有效和最佳方法。就如同人的健康状况管理,应由本人来管理是最好的一样。
2、设备维护工作,主要分为计划检修、临时计划检修。其主要目的是,对已经发现的故障隐患,及时修复和排除。
计划检修是按照年度计划,对设备已经老化、接近失效的部分,进行更换或者修复,一般将计划安排在设备停机时段进行。其目的是,让设备尽可能各部分处于良好状态,减少设备在运行中发生故障的可能。
临时计划检修,是针对设备在运行时,已经表现出异常;或者在点检时,发现有异常;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临时安排的计划检修。
3、突发故障排除:所谓突发故障,就是设备在运行中,发生异常,致使设备无法正常运行。这种故障对于以生产线形式制造产品的企业、以精益生产模式制造产品的企业而言,是大敌。
设备点检、设备维护工作,其实都是为了不发生、或者少发生突发故障,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基础性工作做得越扎实、越周全,其发生突发故障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基础性工作做的扎实、周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得以保持稳定;其次是,制造所需设备产能富裕量,可以适当减少;其三是,投入成本有所减少;其四是,提高在单位开动时间内,产品制造的数量;其五是,降低了能耗比等等。
那么条件是什么?
首先,就是从事基础工作的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具备很高的个人素质和品格,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具有多年实践经验,扎实、过硬的作业技能。因为,只有具备这样条件的参与者,才能发现隐患于细发之间,作业才能不留隐患,最后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故障发生的概率。
而实际情况往往恰恰相反,因为这样优秀参与者,往往不被派往做基础工作的现场。导致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恰恰并不是参与者,而更多的是企业本身的原因。
因为企业是以制造产品为己任,往往是将优秀的设备维护人才,派往企业认为更重要的岗位。(困惑1)
其次,就是从事基础工作基本物质条件,其大类有工具、检具、量具、备件等。由于企业设备种类、规格繁多,所需的工具、检具、量具、备件,数量庞大,又由于这些工具、检具、量具、备件使用率低,对其妥善管理难度大,且价值昂贵,企业往往找各种理由,不予不积极配合。
因为企业是以制造产品为己任,往往是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它认为比这更加重要的场合。(困惑2)
再其次,计划检修是设备基础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计划检修往往安排在企业非工作日进行,而计划检修是由设备维护专职人员执行的。企业工作日时,他们需要负责保障设备正常运行;而企业非工作日时,他们又要担负计划检修任务。这时,往往企业就会与自己的员工,发生认知上的分歧。
因为企业是以制造产品为己任,它的用工制度、薪酬制度是以满足从事产品生产的员工为主,从事设备维修的员工被列入辅助工种的。(困惑3)
结果是,企业也认为非常重要的设备基础工作,但是放在企业全局看,它仍是一个局部,而且是一个必须服从全局的局部;企业时常摇摆在即想做好设备基础工作,又想做出更多的产品之间;常常是产品生产淡季强调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的重要性,产品生产旺季时的淡化其重要性;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地存在。(困惑4)
让我们再回到突发故障的话题上来。
突发故障直接导致,设备停止运行,即停止产品的生产。这对所有以制造产品的企业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尤其对于以生产线形式制造产品的企业、以精益生产模式制造产品的企业不愿看到,因设备故障而停止生产产品的现象;这不仅无法生产客户急需的产品,也无法满足交货时间;不仅影响自身企业的正常运行,也会殃及关联企业的正常运行;不仅自身蒙受巨大损失,而且关联企业、自己的上帝——客户也会蒙受损失。
所以对于大、中型企业,非常重视突发故障的平均发生频率、故障处理速度、年度总故障停机时间占比、突发故障再发生对策、持续停机时限等项指标。生产线越长、精益生产要求越高、在线生产的产品越畅销,越靠近成品的末端生产线,这些指标也就越严。这既是企业普遍采取的做法,也是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必然选择。
谁都不希望发生突发故障,虽然我们竭尽全力,做好设备保养基础工作,但是我们任然无法做到不发生突发故障。按照统计学的规律,生产线越长,发生故障的概率就越高。所以不发生突发故障,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延长两次突发故障的间隔时间——即降低突发故障的平均发生频率;缩短排除突发故障的时间。
加强做好设备基础工作,能尽最大努力减少突发故障的发生频率,但无法完全避免突发故障的发生。
当发生突发故障时,如何才能使排出故障的时间缩短,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最实际问题。
4、缩短排除突发故障的时间
排除突发故障的时间,主要包括故障原因查明时间、故障排除时间、试运行和确认时间。
在这三个阶段里,从所需时间的确定性看,最不确定的时间是故障原因查明时间,相对能确定的时间是故障排除时间,最确定的时间是试运行和确认时间。
因此,缩短故障原因查明时间,是缩短排除突发故障的时间要务,也是我们重点研究对象。
对于突发故障的发生原因,太多也太过复杂,这里也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突发故障发生原因千差万别,查找故障原因是故障处理者的第一个直接任务;在这里硬要探讨故障原因,也只能是讨论发生原因的大致方面,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
缩短故障原因查明时间
故障发生,接到抢修请求后,首先应立刻判明故障类别,故障类别的判断非常重要。
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备功能性突发故障,另一个是精度性突发故障,这两类故障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我们首先分清楚了突发故障类别,有助于我们在短时间内,组织与之对应的抢修队伍,提早准备物资保障,为缩短故障排除时间奠定基础。
功能性突发故障特点:故障表现比较明显,故障原因指向易于判别;这为查找故障原因提供了有用的线索,有助于缩短故障原因查找的时间;功能性故障一般表现为,实现该功能的条件不满足、实现该功能的器件失效所致。故障原因相对比较明确。
精度性突发故障特点:表现为设备精度失效,不能满足要求,但是设备各功能均表现正常;虽然故障表现比较明显,故障原因指向不易于判别。一开始就表明,我们可能会花较长时间去寻找故障原因;另外,查明精度性故障原因与查明功能性故障原因,所需器材,人力组织也会有区别;同时可能也涉及到排除故障的方式、手段有区别;最后试运行和确认的方式也会有区别。
影响故障查明时间的因素,是我们研究缩短故障原因查明主要方向。那么有哪些主要原因,影响我们对故障原因的查明呢?
1)、对故障原因查找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包含两部分,其一是道德层面品德素质和敬业精神,其二是专业的、科学的、严谨的、认真的从业素质和能力(可以定义为:专业能力);这两者有关联,但我们更强调之间的区别。因为个人品德素质、敬业精神再高,如果没有专业能力,要想快速地查找故障原因是一句空话;与之相反,可能会花更长的查找时间。
2)、对故障原因查找者的技能要求:首先是基本技能要求,那么有哪些基本技能要求呢?就中、大型企业而言,目前一般都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柔性设备,对于这类设备故障查找,必须具备机械、电气、液压、气动、计算机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建立在其上的基本技能。
故障原因查找者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基本技能,是我们追求最大限度地,缩短故障原因查明时间的,充分必要条件之一。
须知,能满足上述两项要求的故障原因查找者,必须经本人多年、不间断刻苦学习、实践磨炼、经验积累,企业对其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成长为优秀人才。
这是每个企业都喜欢、也愿意留下这样的人才,当然也包括企业的竞争者。
另一方面,在企业里,这样优秀的人才,不是每天都在查找故障,更多的是等待他去做其他的事情。
这样问题就来了,新创建企业、尤其是企业的竞争对手,就会对其实施高薪诱导,最后导致人才流失;因为企业是以制造产品为己任,培养人才本应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再加之人才培养是一个需长期投入,面对流失的自己培养的人才,也无可奈何;更让企业无法接受的是,自己培养的人才,服务于自己的竞争对手,从而反过来危害自己的生存空间后,自然会降低培养人才的热情和投入。(困惑5)
高速发展的我国经济,正是来源于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必然增大对设备维护人才的需求;另外制造业迅猛的扩张,也带来了对设备维护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由于设备维护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时间,尤其是优秀的人才需要更长的时间;在加上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大量的新技术涌入设备制造业,对优秀设备维护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可是,企业自身培养设备维护人才的积极性正在下降,这就是目前设备维护人才的基本现状。
3)、查明故障原因的物资保障要求:查明故障原因,必须具备查明故障的必要物资基础。大、中型企业的设备往往种类繁多,要准备所有用于各种设备、各类故障所必须具备的物资基础,是不现实的。就企业而言,只能做到配备常规检查的物资基础,这样就必然影响故障查明的所需时间。
企业是以制造产品为己任,企业准备充足的人才和器材,用于供设备的各类故障原因查明,是不现实。
缩短故障排除时间
当故障原因查明后,立刻进入故障排除阶段。在进入故障排除阶段,又有那些因素影响故障排除时间呢?
1)、维修作业前,安全项目检查,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以及预案,某些特别作业的审批。这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和故障查明的同时进行。
2)、故障排除中,必定面对失效零部件的问题;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缩短故障排除时间,最好的办法是更换。如果失效是低价值零部件,更换它争议不大;如果没有备件可供更换的情况,那么故障排除的时间就会增加。
这里的关键就要看备件的储备状况、管理状况、采购体系。
A、备件的储备
备件的储存牵涉到备件管理理念,这里的理念就是指,我的备件规模的大小。就企业而言,希望越小越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十分科学的依据,到底备多少为好;传统的做法是在设备采购时,设定备件为设备净价值的3%左右。虽然不能完全反映,设备对备件的实际客观需求,但是这是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一种形式。
在这个范围内,针对设备的特点,选择易损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特殊零部件为采购时的准备备件;一般在设备采购阶段,排除市场可以直接采购的标准零部件、通用零部件;当然,有时会考虑到设备制造商的地域状况、备件供应状况等其他因素,做适当的取舍。
对于国内的设备制造商,我们可以提出设备中零部件的标准型号要求;但是对于有些国外设备供应商,他们是按照零件的代码标示零件(哪怕这个零部件是标准零部件),这就给备件的后续采购带来不小的问题。
另一方面,就中、大型企业,特别对于以生产线形式制造产品的企业、或以精益生产模式制造产品的企业而言,往往会因物流的影响,生产节拍的影响,采用专用设备。专用设备中许多零部件,无法从市场上购买。
对备件如何储备的复杂性了解之后,我们在来说一说备件的储备理念。
比较切合实际的理念应该是:备件只能保证通用零部件、易发生故障零部件、以及在我们对设备的认识内会发生故障的零部件;我认为,在这样规模下的备件储备下,至少能满足占总故障发生次数的80%至90%范围内对备件的需求。
如果我们提高备件存储规模,虽然能更多地满足需求,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所需资金量、储存空间、备件管理规模等增加是我们无法接受的现实。
因为企业是以制造产品为己任,有限的资金应最大限度用于生产经营,而不是用于常常处于睡眠状态的设备备件储备。(困惑6)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们的备件库存这么大,为什么总发生没有备件的情况;于是要求加强备件管理,加强管理没有错;但问题是所缺的备件是否在我们的预设范围内?如果没有在这个范围内如何应对?如何提高我们的维修队伍也能胜任,在没有备件支持下的排除各类故障的综合能力?
如果我们具有这样一支专业的、能满足各类故障排除的设备维修队伍;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剩下的20%中的15%以上;能力越强,不能排除的故障就越少,排除故障的时间就越短。
凭心而论,企业尤其是中、大型企业,设备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要建立一支能满足这样苛刻要求的维修专业队伍,且仅能提高占故障总数的15%的少数故障,是不经济的。从技术上讲,这需要专业的人才、专业的器材、专业的培训,且种类繁多;对单独一个企业而言,做这样的投入,也偏离了企业宗旨。
B、备件的管理状况
备件管理手段、方法,特别是采用计算机参与管理后,已有长足的进步。
利用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备件的最少数量管理、最近距离管理、最小空间定置管理;也可以实现虚拟空间内的定置、定量、距离管理;从而可以摆脱实际物理空间和束缚,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际备件资源提供了可能;理论上讲,可以做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备件资源共享空间,如果考虑到现代物流业长足进步,国际间贸易壁垒的逐步减少,实现这样的目标可能只是时间问题。我们不是现在已有了成熟互联网网购系统吗?它为客户提供的便利、及时、精准的所需服务,是众所周知事实;这为我们解决企业备件供给,提供了一个可借鉴思路和范本吗?
有了充足、可靠的备件资源,并且可以在广开的范围内共享,是企业梦寐以求的。
就目前看,企业只能做到在本企业内部,加强备件备件管理,尽可能做到、做好备件资源共享。做好备件资源共享工作,快速、准确地提供所需备件,是缩短故障排除时间保障条件。
就企业来讲,虽然它十分需要和渴望得到备件资源共享,但它无力实现在企业外的备件资源共享。(困惑7)
以上我们着重讨论了备件的取得问题,在实际设备修理实践中,可以通过修正失效零部件,排除设备故障的办法。这需要设备维修人员很高的综合技能,这无疑应该是大力鼓励和提倡的。在这方面,很多企业采取更换备件方式排除故障,我认为这既不利于设备维修人员的技能提高,而且还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风气;有甚者的行为,甚至对企业造成损失。
C、备件的采购
备件采购有时会占故障排除的大部分时间,我们不得不关注它。
在企业里,一般被分为计划采购和应急采购两大类。
计划采购,顾名思义就是有计划对备件进行采购。属于计划采购的备件,一般具备这样的特点:给备件的购买、运输、验收留有比较充沛的时间;企业对备件的采购,与其他物资的采购,采取相同的方式进行采购;这些备件一般是用于补充库存数量、计划维修使用备件。
备件的应急采购,发生在故障中的失效零部件,在企业现有备件库中,无货状态下。这时企业只好启动备件应急采购,虽然可能会相比计划采购方式,以较短的时间到货;但所付出的代价是可能会脱离、甚至超越各级监管;这是应尽量避免采用的采购方式。备件的应急采购,会带来其他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因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鼓励和提倡,尽可能以自主维修方式排除故障。这里的自主维修包含两种情况,其种是企业设备人员积极、勇敢地,凭借自身的技能,修复已经失效的零部件,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另一种是企业设备人员积极、勇敢地,凭借自身的技能,协助其他具备修复修复失效的零部件单位,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
第四部分:企业设备维护与管理中的挑战与机遇
以上,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设备维护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以及企业自身希望变革的现实条件下,给我们探索设备维护与管理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个机遇我认为就是目前,给设备维护与管理改革创造了那些条件。归纳起来可以表述为如下条件:
1、 国家的发展速度确定在中高速水平。在十三五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方向理念;要发展就必须要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并且要求“保持战略定力”,这给自立于改革创新的人们,提供了稳定的政治支持。
2、 我国企业经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在质量和效益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国家整体发展速度相比以前减速;提倡采用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时;很多企业就面临,原有的产能和规模与现在的需求之间的现实问题;原有存在于企业中的可以接受次要问题,可能会变为主要问题;一句话,企业原来适应的生存环境变化了,企业如果不主动适应这一环境变化,那就必然被市场淘汰。这就促使企业自身改革的动力。
企业改革的具体做法可以有很多,但其终极目标就是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3、产品的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设备是企业生产产品、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益最基本保障条件,做好设备维护和管理是企业的切实需要。
企业一方面要做好产品的生产、销售,另一方面必须要做好生产产品的设备维护管理工作,而企业针对两项工作在人、财、物这三方面所建立的制定,是不完全协调一致的,有时甚至产生冲突;这就是企业想做好设备维护和管理这工作而又无法做好的根本原因。
现阶段,企业对设备维护和管理,存在7个比较大的困惑。造成这样的困惑的主要原因,又恰恰是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全靠自己实施而造成的。
可见,企业设备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的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紧迫性。自动化程度越高的企业、产品越复杂的企业、关联度越强的企业,对这项改革越需要。
4、有些前瞻性比较强的企业,已经开始对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的改革,进行了探索,要求对其改革的企业也越来越多;鉴于本项改革涉及面广、对企业产品生产影响大、目前也没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对这项工作的改革探索,大多数停留在设备保养层面。
5、开展设备保养层面改革的企业,一般的做法是将设备的保养工作,分包给有能力的个人或者专业团体负责实施。取得了成效,但是在设备维护与保养中,设备保养工作的技术含量、对人员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它的问题就在于,设备保养工作是设备维护工作的基础工作,于是就会发生保养基础工作与设备维护及改造相脱离的局面,不利于设备维护和改造工作的开展,有时甚至会对企业造成损失。
我们的挑战目标就是:将企业的设备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作为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服务;创建面向所有企业的专业设备维护保养团队,做好企业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让企业能放心地、全身心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在当今以及未来,为了实现中国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企业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效益是企业的生存本钱;企业为实现自身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保持,必然会加大对质量的投入;为了增加企业的效益,必然要求削减开支。而企业能较大幅度削减开支的项目,就是每年逐步上升的设备维护保养和管理费用。
创建一个社会化的设备维护与保养服务供应商,能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高质量的设备维护保养服务;使设备维护中的备件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大量沉睡中的备件发挥作用、高技能人才得到充分利用和培养、设备维护器材得到高效发挥、设备维护中的大量有用信息得以有效利用将成为可能。让我们为提高企业质量和经济效益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