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粤萍
“用工荒”现象,近几年在许多中小企业逐渐显现,并大有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向内地企业转移之势,成为制肘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令许多企业深感惶恐和无奈。
细而思之,用工荒,除荒了用工,还“荒”了什么?
笔者所熟悉的两个企业的做法给人启发、让人深思:
一个企业着眼于企业外部,斥资在某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奖学金制度,将企业确定为该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毕业分配的首选企业;
一个企业着力于企业内部,组织以“集贤聚能、集思广益、集成创新、集中攻关”为主旨的员工俱乐部的方式,在企业中培养一专多能、一主多辅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两个企业,方式不同,但特征一样:就是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不埋三怨四,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寻对策、渡难关。
他们知道,同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一样,“用工荒”其实也是相对性在企业中的现实表现。既有相对性,那么,企业“用工荒”就难免呈现出阶段性和局部性的特征。亦即说,现在“荒”并非表示永久“荒”,此处“荒”并非代表他处也“荒”。
他们还知道,根据事物的相对性原理,“用工荒”并非真的“荒”。在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应该是相伴而生的。完整的产业价值链,除了生产制造,还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市场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这条产业价值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掌控用工,实现产品和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
深一层次考量,当用工还未“荒”时,企业就应该未雨绸缪,积蓄能量,籍以“备战备荒”。惟有如此,当“用工荒”到来时,我们的企业就不会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所以,为让用工不再“荒”,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企业家的思维思路不能“荒”,企业的战略决策不能“荒”,企业的战术策略不能“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