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成份上讲,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喜与忧似乎有些说道。春节为喜、清明为忧,应该没有太多疑义。中性的是中秋、端午,二者都始于忧(中秋祭月,端午祭人),结果却喜乐连连,喜多于忧。然而,人们感觉端午“忧”的成色更重一些,不知是始于祭人的缘故还是其它的原因,以至于这天的问候语多以“安康”、“平安”等为主题词,而鲜有“开心”、“快乐”的。
对国人来说,2016年的端午更有着不一样的悲情。
当天下午,吉林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笼罩在一片凝重、悲恸的气氛中,一曲悠扬的《思念曲》婉转低回、如倾如诉,夹着阵阵哀思,催人落泪。15时许,载着在马里遭受恐怖袭击不幸牺牲的维和战士的军机缓缓地降落在机场跑道上。
两千多年前屈子投江的壮举,奠定了端午的本原意义;两千多年后的端午,维和战士英灵的荣归,又为传统节日的本原性融合了新的注解——浓烈的爱国之情、凛然的正义之气、激昂的慷慨之举,正是这跨越20多个世纪历史时空具象的本质内涵。
然而,人们还从这种内涵中读到了一种精神,一种看似平常实则崇高的精神,一种超乎常规常态的极至精神——这种精神叫献身!
楚国大夫的投江、维和战士的牺牲,都以献出生命为代价和标志。从终极目标来说,这种与常人并无二样的结局,却倍受人们的崇敬与纪念,因为它所蕴含的为了信仰与信念、理想与梦想而宁愿舍弃一切乃至生命的精神,是人类精神领地最神圣、最珍贵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民族得以自立自强核心要素的根本所在。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昭日月、撼天地、泣鬼神。正因为如此,才书写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五千年不衰而独领风骚的篇章,才成就了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岿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辉煌。
时代呼唤献身精神,发展需要献身精神。特别是当前深化改革举措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因素增多、难度不断加大的环境下,迫切需要献身精神。诚然,现代条件下的献身精神除原有意义之外,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泛。它更多的表现为“舍得一身剐”的勇气、“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和全心投入、全力付出、全智奉献的实际行动。
在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尤其需要“献身”精神!